当冬日暖阳与艺术热情相遇,当传统百戏与现代科技交融,当河南省第十二届杂技展演暨首届“金龙杯”杂技艺术周在“中国杂技之乡”举行,濮阳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魅力四射,沸腾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12月6日至9日,这场会聚全省杂技精英的艺术盛会亮点纷呈,可喜可贺,可圈可点,留下无数令人难忘的精彩片段和美好瞬间,为杂技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波光潋滟,一泓水演绎万千气象;跌宕起伏,一台剧惊艳八方宾朋。历经改版迭代,开幕式现场上演的大型杂技情景剧《水秀·龙之秀》打破传统叙事模式,以四个各自独立又一脉相承的单元贯穿全剧。
这台以濮阳本土文化为主线,突破艺术分野,将体操、舞蹈、戏剧和神话传说等与杂技完美融合的剧目,大开大合、潮涨潮落之间,惊涛拍岸,险象环生,一环紧扣一环。在水、陆、空构成的立体舞台上,杂技健儿击水而歌,踏浪前行,或唤醒甲骨文内在的生命,或赋予龙图腾全新的意义,丰富内涵与精彩表演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
黄河贯穿濮阳东西全境,流程167.5公里;1987年,中华第一龙在西水坡出土,将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是龙的传人,对水文化、龙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在这两个大文化背景下守正创新,从服饰到舞美彰显水文化,从灯光到音响嵌入龙元素,从形式到内容都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进,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抱定的理想。”开幕式总导演、河南省杂技集团教练胡丹丹说。
肩上芭蕾如嫦娥奔月,有观众脱口而出:“感觉身上的鸡皮疙瘩掉了一地,真是美翻了!”
吊环舞者似凤凰涅槃,一个小姑娘惊得捂住眼睛,又忍不住从手指缝里悄悄地观看。
盛会期间,来自全省18个地市19个团队的362名杂技健儿齐聚濮阳,展开激烈角逐。他们带来的22个节目各具特色,各有看家本领和拿手绝活,涵盖了柔术、蹬技、球技等丰富多样的杂技类型,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河南杂技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在A组展演中,漯河市杂技艺术中心的《说文解字》角度新颖、立意高远。演员用灵巧身姿拼成的一个个象形文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令人耳目一新。郑州市杂技团的《无极·蹬鼓》鼓点激越、鼓舞人心。鼓是精神的象征,杂技蹬鼓是力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赢得阵阵喝彩。B组展演同样精彩不断。濮阳杂技艺术学校的《出征·龙幡》疾如劲风、快如闪电,演员手持中幡翻转腾跃,堪称速度与激情的完美诠释,观之荡气回肠。河南省杂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无形·集体空竹》刚柔并济、险奇兼具,上下翻飞的空竹有如灵动的音符,将力与美发挥到极致,扣人心弦。
赏不完的视觉盛宴翩若惊鸿,不由心潮澎湃,快哉壮哉;品不尽的审美体验婉若游龙,不觉沉醉其中,善哉美哉。
此次盛会的又一盛事是成功举办了“杂技艺术的时代使命”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报告会高朋满座,与会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凝聚了发展共识,并围绕如何用杂技艺术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等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追根溯源,杂技能够说是人类活动中最先生成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几乎用不着“之一”。遥想当初,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先民还过着以采集野果、狩猎野兽为食的生活。采集势必攀爬跳跃,狩猎则离不开围追堵截,多少突发情况,屡屡突破他们的体能极限。日久天长,这些不断超越自身的实战训练,不间断地积累丰富成为富有生存智慧的进攻技能和防护手段。于是,在劳作的间隙,先民之间据此进行的交流和切磋、传授和温习,慢慢具有了表演的趋向和性质。作为一种主要以身体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化艺术——杂技,便在此过程中渐具雏形了。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杂技大国,中原是成就中国杂技的中坚力量,濮阳是中原杂技的重要发祥地,与河北吴桥并称“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杂技源远流长,并不断发扬光大。时至今日,杂技应结合新时代文化潮流与审美趋势,探索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并借鉴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如多媒体互动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让杂技表演突破传统舞台局限,创造出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赋予杂技表演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与此同时,由全国各地杂协领导和杂技团体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团队走进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参观考察我市杂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以及杂技摄影、绘画、陶塑展。一行人边走边看,不时驻足,兴致勃勃,频频颔首。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说:“濮阳杂技已傲然屹立于行业发展高峰之上。希望濮阳杂技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代表我们的祖国在国际上角逐大奖,把中国杂技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我第一次来濮阳。”来自安徽阜阳的谭女士接过话茬儿说,“深感濮阳杂技群众基础深厚,产业高质量发展土壤肥沃、链条完整,处处可见杂技元素,果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杂技之乡’,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提及濮阳杂技,远道而来的马来西亚书艺总会总会长黄瑞庆也赞不绝口:“我看《水秀·龙之秀》的时候,心跳加速,目不暇接。无论演员的演技、着装,还是舞台设计和音响,尽显中国文化魅力、东方美学风采,真是不虚此行。希望未来与濮阳建立密切联系,互通有无,携手促成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合作。”
欣逢盛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四处洋溢节日的气息。人们扶老携幼,说说笑笑地前往各个场馆观看演出,尽情享受这场家门口的杂技盛宴。看时,大家一边拍手叫好,一边举着手机摄影摄像,即兴制作美篇或短视频,发送到微信朋友圈,引得天南地北的人纷纷点赞评论。与记者同住一个单元楼的闫女士说,她拍摄了完整的《浪桥飞人》视频,收获了6000余个赞。一开始她还逐一回复“谢谢”,后来回复得手指肚疼,只好先歇一歇再回复了。
这是非专业的。专业的更是了得,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0余家权威媒体记者到会报道,累计原创及转发稿件2800余篇,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网络浏览量1.4亿人次,4场网络直播累计观看1600万人次,获得省内外广泛赞誉。有人不满足于只是隔着屏幕击节拍案,干脆驾上私家车,或坐上飞机、高铁专程赶来,一睹为快。
水秀街北门附近有个露天舞台。记者看见两个踩着轮滑的小学生围着它转着圈玩儿,不急不躁,优哉游哉,有点好奇地问他们,这是在干啥呢,是比赛谁滑得更慢吗?他俩笑了,说等着给迷路的游客指路,还反问记者要不要帮助。
其中一个叫萌萌的小朋友和记者说,就在刚才,他俩遇到两个说不好普通话的外国姐姐,因他俩的英语也有点夹生,通过连说带比画,得知她们想吃濮阳名小吃裹凉皮,便把她们引领到一个卖凉皮的小餐馆去了,成就感满满。萌萌说,水秀街弯弯曲曲,人又多,不光外国游客容易迷失方向,本地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有找不到北的。他俩家在附近,自小就在水秀街玩儿,对这里的角角落落烂熟于心,为游客指一个好吃好玩的地方、卫生间啥的,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平常也没少背一些(英语)短句单词,”萌萌说,“可到头来还是不够用。以后多学点儿,不能叫人家外国的叔叔阿姨给问住了,也好练练我们的英语口语。”
风起河南,龙舞龙都,一场盛会带火一座城。餐饮、住宿、文旅等行业欣欣向荣,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花开并蒂。记者 刘文华